337p粉嫩大胆噜噜噜,亚洲中文在线,A片人善杂交在线视频

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宣傳

位置:中冶有色 >

有色技術頻道 >

> 通用技術

> 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

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

1678   編輯:中冶有色技術網(wǎng)   來源:中國礦業(yè)大學, 陜西陜煤銅川礦業(yè)有限公司, 美卓礦山安全設備(徐州)有限公司  
2022-02-10 14:33:29

權利要求

1.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,包括循環(huán)泵、散熱器、進水管和出水管,其特征在于:還包括轉換頭和雙螺旋冷卻水套;所述雙螺旋冷卻水套安裝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內;雙螺旋冷卻水套內部套裝空心軸,雙螺旋冷卻水套外側安裝有定子線圈;轉換頭安裝在空心軸內;所述進水管和出水管同時連接在轉換頭的豎直端面上;所述轉換頭的水平面設有分別與雙螺旋冷卻水套連接的水管;雙螺旋冷卻水套通過轉換頭與進水管和出水管連接;進水管和出水管的另一端分別連接在循環(huán)泵上;所述循環(huán)泵和散熱器通過水管連接在一起。

2.根據(jù)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,其特征在于:所述轉換頭為T形,其內部設有相互獨立的兩條水道;轉換頭的外圓面設有定位螺紋。

3.根據(jù)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,其特征在于:所述雙螺旋冷卻水套包括外筒、內筒、螺旋板和管接頭;所述螺旋板有2條,固定在外筒和內筒之間,形成2條平行的螺旋水道;外筒和內筒設有緩沖水腔,該緩沖水腔連接上述不同螺旋水道;管接頭分別連接在螺旋水道的端部。

4.根據(jù)權利要求3所述的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,其特征在于:所述螺旋板的螺距不小于10~15mm。


說明書


技術領域

本實用新型涉及礦山井下運輸技術領域,具體涉及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。

背景技術

目前,在煤礦工業(yè)生產(chǎn)過程中,運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,尤其是帶式輸送機具有運輸量大、連續(xù)作業(yè)效率高、可靠等特點得到廣泛的應用。但目前帶式輸送機的動力系統(tǒng)體積龐大、效率低、故障點多、維修量大。低碳高效、可靠性、經(jīng)濟型、實用性等一直都是企業(yè)重點關注的要點。實現(xiàn)節(jié)能降耗,響應低碳經(jīng)濟的國家政策,提高帶式輸送機運輸系統(tǒng)的驅動動力性能,也是企業(yè)一直追求的目標。而永磁同步滾筒冷卻系統(tǒng)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電動滾筒和礦用變頻器的可靠性,現(xiàn)有的帶式輸送機的傳動系統(tǒng)的冷卻系統(tǒng)設計存在如下缺陷:(1)大多采用套設于定子軸上的軸向冷卻水套幫助電機散熱,軸向冷卻水套的水路直角導向多,“S”型流通路徑使得系統(tǒng)流阻大大增加,在較小冷卻水壓力下,會導致定子鐵心熱量無法及時帶走;(2)大多數(shù)的冷卻系統(tǒng)中冷卻水從電機中攜帶熱量之后排放,導致具有取水困難、水資源浪費的問題;(3)傳統(tǒng)的冷卻系統(tǒng)設計缺少永磁滾筒熱量及散熱計算,無法優(yōu)選出節(jié)能有效的冷卻水的流通路徑,冷卻效果一般,同時冷卻水的系統(tǒng)流阻和循環(huán)泵功率較高。

近年來,使用永磁同步電機作為外置動力,應用于煤礦井下等大功率皮帶機的電力拖動,這種傳動系統(tǒng)去掉了傳統(tǒng)的減速器、聯(lián)軸器、液力耦合。傳動效率可提高20-30%,使帶式輸送機可實現(xiàn)高效率、大扭矩、速度可調,這種產(chǎn)品的應用,可以說是電氣傳動領域的一場革命,但也存在著體積大,占地面積大,有些空間較小尤其是井下,安裝不方便。

實用新型內容

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,通過重新設計冷卻水的流通路徑,增大與冷卻水的接觸面積,提高水流速度,增強冷卻效果,同時還要盡量減小系統(tǒng)流阻,以降低水泵的功率;水箱自動的空水冷器系統(tǒng)對經(jīng)過滾筒水道內的冷卻水進行散熱后重新進入滾筒內部進行循環(huán)冷卻,解決了取水困難、水資源浪費的問題,提高了系統(tǒng)的通用性。

為了實現(xiàn)上述目的,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:

一種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,包括循環(huán)泵、散熱器、進水管、出水管、還包括轉換頭和雙螺旋冷卻水套;所述雙螺旋冷卻水套安裝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內;雙螺旋冷卻水套內部套裝空心軸,雙螺旋冷卻水套外側安裝有定子線圈;轉換頭安裝在空心軸內;所述進水管和出水管同時連接在轉換頭的豎直端面上;所述轉換頭的水平面設有分別與雙螺旋冷卻水套連接的水管;雙螺旋冷卻水套通過轉換頭與進水管和出水管連接;進水管和出水管的另一端分別連接在循環(huán)泵上;所述循環(huán)泵和散熱器通過水管連接在一起。

所述轉換頭為T形,其內部設有相互獨立的兩條水道;轉換頭的外圓面設有定位螺紋。

所述雙螺旋冷卻水套包括外筒、內筒、螺旋板和管接頭;所述螺旋板有2條,固定在外筒和內筒之間,形成2條平行的螺旋水道;外筒和內筒設有緩沖水腔,該緩沖水腔連接上述不同螺旋水道;管接頭分別連接在螺旋水道的端部。

所述螺旋板的螺距不小于10~15mm。

在上述技術方案中,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效果和優(yōu)點:

通過重新設計冷卻水的流通路徑,增大與冷卻水的接觸面積,提高水流速度,增強冷卻效果,同時還要盡量減小系統(tǒng)流阻,以降低水泵的功率;水箱自動的空水冷器系統(tǒng)對經(jīng)過滾筒水道內的冷卻水進行散熱后重新進入滾筒內部進行循環(huán)冷卻,解決了取水困難、水資源浪費的問題,提高了系統(tǒng)的通用性。

附圖說明

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;

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冷卻水套部分剖視結構示意圖;

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冷卻水套端部剖視結構示意圖;

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轉換頭剖視結構示意圖。

附圖標記說明:

A、定子線圈;B、雙螺旋冷卻水套;C、轉換頭;D、進水管;E、出水管;F、循環(huán)泵;G、散熱器;H、支撐輻板;K、空心軸;1、緩沖水腔;2、外筒;3、螺旋水道A;4、螺旋水道B;5、管接頭;6、內筒;7、螺旋板;8、水道A;9、水道B;10、外螺紋。

具體實施方式

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,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。

如圖1至圖4所示的一種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,包括循環(huán)泵F、散熱器G、進水管D、出水管F、轉換頭C和雙螺旋冷卻水套B;雙螺旋冷卻水套B可以有效增降低冷卻水的混流現(xiàn)象,增大冷卻水與傳熱壁面(增加了螺旋板7)的接觸面積。并使冷卻水的流向固定,還可以減小循環(huán)泵F的功率。

為實現(xiàn)上述目的,雙螺旋冷卻水套B安裝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內部,通過支撐輻板H連接在空心軸K上;雙螺旋冷卻水套B內部套裝空心軸K,即內筒6與空心軸K直接接觸。

雙螺旋冷卻水套B外側安裝有定子線圈A;定子線圈A產(chǎn)生的熱量通過外筒2傳遞給冷卻水;同時,螺旋板7也具有一定導熱功能,提高了冷卻效率。

轉換頭C安裝在空心軸K內;進水管D和出水管E同時連接在轉換頭C的豎直端面上;轉換頭C的水平面設有分別與雙螺旋冷卻水套B連接的水管;雙螺旋冷卻水套B通過轉換C與進水管D和出水管E連接;進水管C和出水管E的另一端分別連接在循環(huán)泵F上;循環(huán)泵F和散熱器G通過水管連接在一起。

轉換頭C為T形,其內部設有相互獨立水道A8和水道B9;轉換頭C的外圓面設有外螺紋10,用來與空心軸K對應部位連接。

雙螺旋冷卻水套B包括外筒2、內筒6、螺旋板7和管接頭5;螺旋板7有2條,固定在外筒2和內筒6之間,形成2條平行的螺旋水道A3和螺旋水道B4;外筒2和內筒6設有緩沖水腔1,該緩沖水腔1連接螺旋水道A3和螺旋水道B4;管接頭C通過管接頭5分別連接在螺旋水道A3和螺旋水道B4的端部。

螺旋板7的螺距不小于10~15mm。

以上只通過說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實施例,毋庸置疑,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,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,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修正。因此,上述附圖和描述在本質上是說明性的,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保護范圍的限制。

聲明:
“礦用隔爆永磁電動滾筒定子循環(huán)冷卻系統(tǒng)” 該技術專利(論文)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(論文)所有人。僅供學習研究,如用于商業(yè)用途,請聯(lián)系該技術所有人。
我是此專利(論文)的發(fā)明人(作者)
分享 0
         
舉報 0
收藏 0
反對 0
點贊 0
全國熱門有色金屬技術推薦
展開更多 +

 

中冶有色技術平臺微信公眾號
了解更多信息請您掃碼關注官方微信
中冶有色技術平臺微信公眾號中冶有色技術平臺

最新更新技術

報名參會
更多+

報告下載

2024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環(huán)利用技術交流會
推廣

熱門技術
更多+

衡水宏運壓濾機有限公司
宣傳
環(huán)磨科技控股(集團)有限公司
宣傳

發(fā)布

在線客服

公眾號

電話

頂部
咨詢電話:
010-88793500-807
專利人/作者信息登記